闭店跑路股价暴跌,昔日家装航母快撑不下去了

zqd989e

时间 2024年6月15日 预览 8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614A04PME00

2024-06-14 17:29·市界·发布于北京

01、烂尾的风又刮起来了
烂尾的风还是吹到了装修界。
在家装市场打拼了27年,顶着“家装第一股”光环的东易日盛,没能扛过今年的夏天,接连爆出了关店跑路的消息。
6月份原本是装修旺季,位于北京酒仙桥区域的东易日盛总部,却变得越来越冷清。办公区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,唯一能听到的,只有客服们拨打解约通知的电话声。
在公司干了6年的内部人员张强,也要正式离职了。他已经三个月没拿到工资,社保和公积金早就断了。办离职手续的最后一天,张强干脆做起了客服,和客户协商退款金额。
“你看这个曾经辉煌的27年历史吧”,望着摆在公司各处显眼位置的奖牌,张强不无唏嘘。成立于1997年的东易日盛,业务定位主打中高端市场。在许多二线城市,它打出的广告语也十分直白,“专注豪宅别墅装修”。
2014年,东易日盛在深交所上市成为“家装第一股”,此后业绩持续攀升,于2021年创下市值42.91亿元的历史新高。
创业之初,东易日盛曾首次提出“不打折,不送礼”口号,并坚持设计收费,成了装修行业里的一个异类。“以前东易日盛内部有一句话,在家装公司行业里,只有东易日盛和其他。”张强说道。
但在一片“关店跑路”质疑声中,“家装航母”曾经的光环碎了一地。5月份以来,网络上围绕着这家公司的质疑声铺天盖地,号称家装行业“黄埔军校”的它,持续陷入舆论暴风眼。
5月底,东易日盛总部大楼一层,经常聚集着一批讨债的人群,他们都是从各地赶来的供应商、工长和业主们。一到下班时间,北京的装修业主沈丽也会专程赶到这里。
“签了200万含全屋定制的合同金额,还一次性交了几十万全屋定制的钱,没想到暴雷后工序就动不了了。”沈丽说道,“最开始只是告诉我空调需要换厂家,后来等着等着就变成了材料商也要换,再后来连人都找不到了。”
回想起来,真正付款之前,沈丽不是没有注意到一些不好的苗头,“每次去逛它们展厅的时候都很萧条,几乎每次都我一个人,当时只觉得很奇怪,怎么就我一个人在那逛。”
不过,东易日盛上市公司的地位、建有多个工厂等光环,让沈丽打消了疑虑。她按照装修公司的要求,签完合同付完定金没多久后,就把全屋定制的所有钱,打到了对方提供的账号上。
但沈丽没想到的是,紧接着就遇到了各种装修事故。交完款后,她的装修进程不但被延误和搁置,负责协调业务的员工也跟着杳无音讯。而沈丽的遭遇,则是众多装修业主们的一个案例。
东易日盛大规模闭店后,愤怒的业主们很快抱团,雨后春笋般建立起维权群。在北京的一个业主微信群里,有人统计了群里400多人的损失金额,平均每人的损失额达到20万左右,而这仅仅是全国众多家门店中其中一家的不完全统计。
作为被欠款的消费者,沈丽也很清醒地知道,想马上拿到退款已经不现实了。近段时间,她只能找东易日盛的员工签订一份还款协议,协议提到东易日盛将于2024年底前还清欠款,但对于什么时候拿到钱,沈丽心里也没底。
如今,这些大规模的闭店举措,进一步导致了东易日盛大量订单无法按时交付。曾经引以为傲的“家装第一股”,一夜成了业主们声讨的对象。东易日盛称,经不完全统计,因闭店涉及未能按原有流程履约的客户1792户,金额约1.63亿元。
近两年来,伴随着房地产红利的减退,家装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。难熬,是从业者们的普遍体会。但多位人士告诉「市界」,光是房地产销售环境的下行,并不足以让成立27年的东易日盛活不下去。
任职东易日盛总部多年的员工王晨对「市界」表示,“装修行业和房地产有关联,但并非是生和死的关联,因为存量房也很多,平均每隔10-15年需要重新装一遍,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。”
东易日盛董事长陈辉此前也曾提到,“家装仍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,因为有大量的存量房。中国的存量房市场是一个天文数字,现在是一个过渡阶段,我们目前在一线城市存量房装修占比60%多。”
而探究东易日盛危机的始末,依旧绕不开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。
02、两年亏损近10亿
定位中高端家装为主业的东易日盛,近年来的业绩并没有像它的名字一样蓬勃向上。
从财务数据上来看,近年来东易日盛经营压力越来越大。粗略计算,2022年和2023年,东易日盛两年累计亏损接近10亿元。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,东易日盛资产负债率高达97.13%,偿债压力比房企都要高。
而回看东易日盛的这轮危机,最早便是从分公司开始的。「市界」了解到,最早关店的先是东易日盛合肥分公司、青岛分公司,此后则是宁波、无锡、武汉、郑州、深圳等地分公司。
东易日盛某区域分公司员工陈翔对「市界」回忆道,当时关的许多店都是经营成绩不太稳定。“比如深圳公司就是亏损太大,而开销也很大。光是店面租金成本就60万,这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很难支撑下去。”
而这场大规模的关店潮,也一度引发陈辉出面直接回应。5月16日,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,陈辉表示,东易日盛目前有64个直营店,34个加盟店,生产经营正常。
然而,随着业务的大面积收缩,以及人员规模的削减,东易日盛在消费端积攒下来的信任,受到严重冲击。多地分公司跑路、拖欠工资、供应商维权等消息下,一时间人心惶惶。
“四月的时候业务上还没有感觉到影响。”陈翔说道。陈翔所在的区域,原本是东易日盛直营体系下的一个大店。而在这轮关店潮来临前,为了及时应对业绩下行,东莞分公司已提前缩减了一多半的人员。
陈翔记得,2022年年初,东莞公司满员还有130人,此后和佛山合并后人员调整为50来人,关闭小门店,并缩小大店规模,“作为分公司,能做的基本都做了。”
“去年12月我们还做了1200多万的业绩,如果不是这次受暴雷影响,自收自支是可以勉强支撑下去的。”但到了五月中旬,关于东易日盛坑惨消费者的新闻越来越多,陈翔发现,客户一下子消失了。
东易日盛提到,2024年1-4月,东易日盛关闭13家店面,涉及店面面积为22452平方米;涉及供应商厂家716个,未支付的采购金额约8560万元。
此后,不少分公司对外发布声明称:不受外界消息影响,仍然正常营业。但在一系列冲击下,不少分公司仍然于5月底相继关店。
“五月底这批关店的,大都是集团打算继续经营下去的。但是负面影响太大了,不管在哪个城市,业务都很难做,即便继续下去也是收不抵支。”陈翔说道。
多位东易日盛分公司员工对「市界」表示,“东易日盛的分公司都是直营模式,财务并不是独立核算”。而将财务核算集中在集团总部的模式亦是有利有弊。
对于集团公司来说,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