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1、M2剪刀差持续扩大,意味着什么?

zq2470b

时间 2024年6月17日 预览 20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616A07QEX00

2024-06-17 07:00·南方周末·发布于广东

2024年5月22日,上海一家银行挂出存款利率、理财利率吸引市民关注。视觉中国/图
2024年6月14日,央行5月金融统计数据公布,狭义货币(M1)余额64.68万亿元,同比下降4.2%。广义货币(M2)余额301.85万亿元,余额比上月末略有增加,同比增长7%。
M1,是流通中的现金货币(M0)加上企业活期存款。M2,是M1加上准货币(企业定存、居民存款)。
5月M1与M2的增速剪刀差高达11.2个百分点,创近三年新高,意味着什么?
金融业“挤水分”
加上4月M1增速同比下降1.4%,2024年M1增速已连续两个月转负。历史上,仅有两次M1增速为负,分别发生在1989年和2022年。
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M1增速通常与楼市销售增速有较高的关联性,M1增速持续两个月为负,体现企业部门投资扩张意愿偏弱,主要反映地产销售偏弱。此外,政府发债并扩大支出也能提振企业部门的收入,M1增速为负,意味着2024年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偏慢。
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、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磊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,M1增速下降,还受近期叫停银行“手工补息”等政府政策影响,银行派息减少,企业活期存款也在降低。
手工补息,原本是银行对业务操作的勘误环节,在系统无法自动完成结息的前提下,采用手工计息处理。但一些基层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揽储任务,把手工补息作为利率补贴的一种方式,进行高息揽储,以此绕开银行内部定价授权。
2024年4月初,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,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,立即开展自查,并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。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总结,M1增速下行,并非企业预期偏弱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既有金融业“挤水分”,也有财政发力较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。总体来看,5月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较为有力。
“M2增速较快,意味着社会对M1、M0需求降低,对准货币的需求上升。”刘磊说,受当前经济周期影响,消费短期流动性需求转弱,降低M1的需求,而M2准货币财富保值增值等投资需求上升。
他表示,银行理财、货币性基金等准货币拥有一定收益率,同时也不失流动性,居民倾向于将现金货币转变为准货币的形式持有。长期来看,货币与准货币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。
董希淼亦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在M2中占大头的是企业和居民存款,尤其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,理财产品作为存款“蓄水池”的作用明显,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。
截至5月末,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超过9.5万亿元,同比增加约1.8万亿元。
国债发行提速
2024年以来,M1、M2增速持续回落,其中,M2环比回落0.2个百分点。
“居民与企业的存款是由贷款创造出来的。”刘磊解释,企业贷款需求不足,存款增速也会降低。过去一段时间内,以政策刺激促进的贷款存在“资金空转”的情况,在金融业“挤水分”后,资金空转现象减少,体现为贷款增速降低,存款增速也不会太高。
央行数据显示,2024年前5个月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.8万亿元,同比减少2.52万亿元。其中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.26万亿元,同比少增2.1万亿元。
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,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。
人民币贷款减少成社融减少最主要拖累项。单从5月数据来看,人民币贷款新增0.95万亿元,同比少增0.41万亿元。
“5月新增贷款仍然接近万亿元水平,并不算少。”董希淼认为,除了信贷需求缺乏、虚增贷款现象减少外,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等情况也对5月贷款有下拉作用。若剔除这些因素,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会高于2023年同期水平。
对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,董希淼认为,货币政策应继续实施降准、降息,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,激发有效融资需求,促进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回升。
国债发行提速是M2增速回落的另一原因。
2024年5月,财政性存款增加5759亿元,而4月财政性存款为1874亿元。
在刘磊看来,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大部分配置到国债这类安全性资产上,一定程度上挤压贷款增速。通常,企业发债融资后,资金回到企业,仍计入M2。而国债的特殊性在于,购买国债后,资金转移到财政负债表,不计入M2,由此对M2增速造成挤压。
“但这种挤压是短期性的。当政府将这笔钱花出去后,货币又会回到非政府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上,再次计入M2。”
央行数据显示,5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.4%,其中,政府债券发行对社会融资规模拉动作用明显。
董忠云表示,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扩张意愿不足的情况下,政府部门应积极担负起信用扩张与支出的责任。目前政府债发行已经加速,将带动政府支出增速提升,为M1和M2增速提供支撑。
后续需重点关注的是,楼市利好能否改善楼市销售,以及政府融资扩张后的支出情况。
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
责编 冯叶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