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、有道、搜狗、搜搜、Google、Bing、Yahoo等搜索引擎排名
关于我们关于我们
2020欧洲杯足球品牌名称是

一、海信扎根绿茵场,林澜难踢世界波

2018年7月15日,世界杯总决赛在卢日尼基 体育 场如期上演。

法国小将姆巴佩64分钟时的一记低射,完成了自己本届世界杯的第四个进球,将全场比分带到4-1,同时帮助法国队拿下最终冠军。

姆巴佩一战成名,这记进球也成了无数球迷津津乐道的经典。

巧合之下,球门边的LED背景板亮起海信的英文品牌Logo,这个首次拿下世界杯官方赞助商的中国企业,成了“姆巴佩名场面”的一角,引得全球瞩目。

四年一个轮回,2022年世界杯的顶级赞助商中出现了更多中国企业。海信也当仁不让地二度亮相,并且在开赛前半年就早早开启了营销预热。

按照海信高层的想法,通过赞助全球顶级 体育 赛事,可快速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,打开海外市场。但外界也存有一些质疑:

1.海信为何热衷赞助世界顶级 体育 赛事?

2.这种耗资巨大的国际化打法策略行得通吗?

3.林澜上任后,海信的国际化道路会更顺畅吗?

海信的全球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,也就是集团成立刚刚两年后。

当时海信集团由青岛电视机厂改制而来,厂长周厚健摇身变成董事长,并且喊出口号:“满足并匍匐于国内的巨大市场是一种近视行为,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。”

南非,成了海信出海的第一站。

早在1993年,周厚健就深入南非进行考察,当时南非良好的基础设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周看中了这里非常规范的金融和贸易秩序,尤其是南非对整个非洲大陆的超强辐射力。海信从这时起就开始考虑要从南非敲开非洲的大门。

1996年,海信决定深度介入投资,与当地人合资在约翰内斯堡建了一家电视机加工厂,并正式成立了南非海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。

五年后,又通过收购韩国大宇南非的生产基地并进行技术改造,建成了当地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。海信以此发出强烈信号——继续扩大市场,打出高端产品,提升品牌档次和知名度。

2006年世界杯,海信更是不惜重金在南非当地主要电视台做了5天广告,全部是在黄金时段,其中包括半决赛和决赛的直播时段。

凭借对产品的本土化定位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融入,一时间海信在南非风光无限,也激起周厚健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信心。

同一年,海信先后收购了容声、科龙,初步形成了彩电、空调、冰箱三大赛道的布局,奠定了家电领域巨头的基本盘;并正式提出“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”的战略。

在外界看来,周厚健之所以下定决心出海,或者说有底气出海,除了有技术以及资金实力外,林澜的加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。

林澜曾任西门子咨询公司动力系统软件开发部经理、GE动力系统公司高级项目经理、高级工程师。2002年加入科龙电器,负责总部研发、生产、采购和海外业务。随着海信收购科龙,他顺势加入负责国际业务。为此,周厚健专门成立了一家国际营销公司,交由林澜掌管。

在林澜加入首年,便提出“B品牌”战略——暂时放弃对头部品牌的直接竞争,先从性价比高的中等定位产品做起,让自主品牌能够快速打入海外市场。

但他低估了难度,尤其是在欧美这种家电行业已经泛红的市场,有三星、西门子、博士等国际巨头严阵以待。从产品研发、制造到品牌营销等等,海信并不占优。再加上当时国内家电、彩电市场处于“多雄混战”阶段,海信“彩电霸主”的地位也受到挑战。

林澜不得不放缓国际化脚步,直到2015年才开展新一轮全球化推进,展开密集的收购: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、重组日本东芝映像公司、收购欧洲高端白电品牌古洛尼等。

不过,与早期在南非市场的策略有所不同,除了对一系列黑白家电厂商进行大手笔收购外,林澜加重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心智建设。

先后斥巨资赞助了2016年欧洲杯、2018年世界杯、2020年欧洲杯、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,让“Hisence”的品牌Logo出现在了一个又一个绿茵赛场之上。

“通过赞助全球顶级 体育 赛事,可快速提升海信的全球品牌知名度。”海信在2017年坚决了以 体育 营销为打法的国际化战略。

“世界大品牌发展基本都是靠这个路子走过来的。”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表示,从世界级公司的发展来看,如果想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, 体育 营销是能够突破国家之间政治、文化、语言等各种障碍的,通用性的标签。

可以佐证的是,足球顶级赛事历来是世界级品牌崛起的“加速器”。可口可乐、索尼、三星均曾通过持续与世界顶级赛事绑定的策略,实现品牌的跃升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。

不过,赞助国际顶级赛事投资大、风险高,常有赞助商赛后陷入经营困境。就连贾少谦也在2021年海信开放日上直言,“过去5年时间里,投入100多亿用于全球化,这才算真正起步了。”

事实上,在连续赞助顶级赛事后,海信的国际化之路早已略显乏力。

根据美国研究公司DSCC的2020年数据,在美国市场,三星,LG以及TCL分列电视市占率前三,份额分别为37%,15%和9.7%,而海信(含东芝)的市场份额不到9%。

在全球范围内,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显示,海信2021年的电视出货量为1980万台,不仅落后于三星和LG,甚至低于另一国内出海品牌TCL的2330万台,位列全球第四。

而在同样是三星、LG位居全球电视市场前二的2016年,海信1320万台的出货量还排在全球第三,尚且领先于TCL。

出货量被反超,海信集团的海外营收能力,也再无往日扶摇直上之势。

2018年,海信集团实现海外收入378亿,占当年集团总营收30%;2019年实现海外收入461亿;2020年海外收入为548亿元,占全年总营收40%。尽管海信的境外营业收入连年增长,但增长速度也连年放缓,从30%降至18.6%。

2021年全球市场回暖,海信集团的海外收入达到731亿元,同比增速再回30%,但在整个海信集团的总营收中占比仅为42%,与2020年相差不大。而2016年定下的“未来三年海外市场销量大于国内”的目标,也迟迟未能实现。

海信内部的共识里,用 体育 营销的打法来布局全球化,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慢生意,认为对国际 体育 赛事IP的赞助不应该是一个短期行为,而应该与品牌的国际化步伐同步。海信需要像可口可乐、耐克等一批企业那样,长期赞助、品牌孵化,最终成长为世界级企业。

2022年3月,周厚健辞去董事长一职,将帅印交于林澜,也体现出海信坚守国际化的决心,只是在分化越来越严重,越来越内卷的行业大环境下,海信能在国际市场绽放第二春吗?

在「 科技 新知」看来,林澜上任后,海信在国际化方面仍需要面对以下三个难点:

第一,技术阵营押注。

海信以彩电起家,海外业务也是彩电占了大头,所以稳住彩电业务,对海信来说至关重要。

2004年,在电视显示技术从等离子技术跨越到液晶技术的关键阶段,海信押对了赛道,随后一直保持市场第一的成绩。

但2018年行业再次迎来大变局,在主流厂商纷纷选择OLED的时候,周厚健却坚决地押宝ULED和激光电视。他的理由是OLED技术缺陷太多,价格高、烧屏、有残影。“OLED在未来五年内不会成为彩电行业的主流,而海信要做的,是抓住未来五年的时间,跨过OLED直接实现电视无屏化。”。

为了赢下新时代,海信电视在研发上了投入了许多,2016-2018年支出金额分别为11.54亿元、11.80亿元和11.94亿元。

但是,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危险。OLED和ULED就好比太阳和月亮,前者是自发光,后者是被动发光。OLED的优点在于结构简练,可实现超薄、弯曲、透明显示等更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